热搜: 乐发vll彩票app下载攻略
中新网琼海12月10日电(韦香惠)走进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不仅可一览南海出水文物,还可利用VR技术,“跨越千里”领略三沙海岛之美;参观1:0.9复原的华光礁Ⅰ号沉船,揭开古代商船的神秘面纱……12月9日,“江山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海南)采访团来到了这里。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位于琼海潭门中心渔港,距离博鳌亚洲论坛会址9公里,由中国工程院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融合现代美学风格与中国文化元素,取义“丝路逐浪,南海之舟”。
中新网记者 骆云飞 摄 "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2/10/4784eec8aa5447619a9f068a1b517afa.jpeg" alt="图为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外景。(无人机照片) 中新网记者 骆云飞 摄 " />
图为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外景。(无人机照片) 中新网记者 骆云飞 摄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是一座年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201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时正式开馆。场馆总建筑面积70593平方米,现有各类藏品9万多件。观众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以及与南海的历史渊源,近距离欣赏广袤、深邃与富饶的南海画卷。
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唐宋以来,中国政府将南海诸岛纳入版图,设府管辖;设置水师,巡海守卫;拟定地名,持续管理。
南海也是中国四大海区中最大、最深、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在广袤海域中散布着众多岛、礁、滩、沙。
《南海人文历史陈列》展览通过大批资料,三沙岛礁360°全景高清互动(VR影像展示)让观众在展馆中感受千里之外的南海之美。
还有《南海自然生态陈列》展览利用光、影、声等展示手段,结合触控、虚拟现实等展示技术,以“南海记忆”“南海花园”“南海宝藏”“南海风云”“保护南海”为主题,通过海洋生物标本、陆地生物标本、矿物与活体海洋生物等动静结合的展示内容,全面、集中地展示了南海自然生态、生物与资源的多样性。
中新网记者 骆云飞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2/10/2367e36846394ee2bb7820bca7390ef8.jpeg" alt="图为游客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参观。 中新网记者 骆云飞 摄" />
图为游客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参观。 中新网记者 骆云飞 摄
专题展览《八百年守候--西沙华光礁I号沉船特展》以华光礁Ⅰ号沉船为核心,立足于沉船本身,通过数万件出水文物和沉船结构剖析展示,对沉船的发现、出水、船体、船货等信息进行全面释读,面向南海、以小透大,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帆樯鳞集、梯航万国的恢弘历史,凸显了南海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历史地位。
《探海寻踪——中国水下考古与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展示了中国水下考古发展历程及在南海海域的主要水下考古成果。
20世纪80年代,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先后在中国沿海地区开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工作。90年代国家文物部门组织实施西沙群岛文物普查和水下考古调查,发现一批古代沉船遗址和水下文化遗存,出水了大量陶瓷器、历代铜钱及石雕制品等遗物。21世纪初,在南海海域对宋代“南海Ⅰ号”“华光礁Ⅰ号”和明代“南澳Ⅰ号”等沉船开展水下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是海南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充分展示南海人文历史、自然生态、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我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经贸交往、文化交流,对于促进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民族、文明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发挥积极作用。未来,南海博物馆在对外交流上将做更多探索与创新,努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完)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电 题:台湾棒球小将“北上”:步步迈向梦想的十年
作者 杨程晨 张杨彬 陈建新
来大陆十年,棒球小将王浩亚依然在打击区挥棒,不一样的是当身份转变,他有意减小了击球力度,因为站在对面的,从对方投手变成了自家俱乐部的学员。
2013年,高中毕业的王浩亚与七位台湾少棒小将响应北方工业大学征招,跨海打球,一同加入北京高校的还有台湾职业棒球队前总教练江仲豪。八位台青集体“登陆”,成为两岸体育交流的一段佳话。北方工大自此开始在高校赛事屡屡夺魁,成为大陆学生棒球界的一面旗帜。
北方工业大学屡次在大陆高校棒球赛事中夺冠,成为大陆学生棒球界的一面旗帜。图中前排举奖杯者为学生时期的王浩亚。(受访者供图)
“打球是开心的事,教球却让我烦恼”
学生时期便利用业余时间教同学、儿童练球,培养了王浩亚当教练的兴趣,也让他结识不少校园内外的大陆朋友。2019年毕业,恰好有少儿培训机构询问王浩亚留京意愿。“毕竟要长时间离井背乡,我回台湾考虑了好一阵,决定回来。”
王浩亚与一些队友拿起教鞭,正赶上大陆中小学兴起的“棒球热”。棒球小将在对岸的成长受到台媒关注,间接影响了更多台湾年轻教练来大陆执教。
在王浩亚看来,今天在大陆球场听到台湾口音,是“非常稀松平常的事”。
从小在垒包间奔跑,打球之于王浩亚是“最开心的事”;但当上教练,却平添了烦恼。“为什么小朋友做动作就是不能理解我说的(要领)?是我的问题,还是他的问题?”
王浩亚需要调整的除了球场上的身份,还有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生活的便利、新鲜事物的涌现吸引如他一样的年轻人来到大陆,但干燥的北方也让习惯温润气候的南方孩子时常念家。走出校园进入陌生而复杂的社会,是走是留,让王浩亚踟躇许久。他既是教练,也是学生。
“北上”,规划长远运动生涯
台湾棒球圈认为,选择大陆意味着告别职业赛事。江仲豪对中新社记者说,一般情况下,亚洲球员的职业生涯在35岁结束。对于台湾为数更多不能走入职棒的年轻人,选择大陆,是长远规划运动生涯的良方。
尤其当台湾近年相对成熟的棒球员培养机制遭遇瓶颈,更多元的职业选择引发讨论。对于包括王浩亚在内的两批赴北方工大就读球员,台湾体育圈关心他们的去向。
今年夏天,许多两岸青少年棒球选手参加的交流赛事在大陆举行。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随着大陆棒球迷群体的增长,家长愿意送孩子尝试这项新鲜运动。王浩亚说,小孩子能在场上体会团队荣誉感,共同享受胜利、承受失败。
“我也会跟父母介绍,大陆棒球市场比台湾还要大。”父母对王浩亚外出打拼的决定一直有担心,“但他们也看见我这些年的成长”。
今年,王浩亚又有了新身份。他从培训公司跳槽,与几位朋友成立了俱乐部。“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今年,王浩亚又有了新身份。他从培训公司跳槽,与几位朋友创业,成立了俱乐部。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摄
创业,也是江仲豪对弟子留京发展的期待。“如果能做自己的老板,把台湾的棒球理念带到这里,事业更上一层楼,那是最好的。”教练说。2013年至今,这位老教练仍在北方工大校队棒球教练的岗位上坚守。
创业之初,最难的是找到固定生源以平衡收支。当暑期来临,各类学生赛事在各地开打,王浩亚率队征战,频频斩获好名次。他在学员家长中积累的好口碑加上比赛的新成绩,让俱乐部经营步入正轨。
王浩亚认为,北京家长对台湾教练的认可度很高,夏天过后,也有更多的台湾教练前来执教。他同时发现,棒球之于大陆孩子,尚且停留在课外兴趣爱好。“这意味到了严寒季节,许多家长不舍得送孩子来室外练球,一旦受伤就会影响学业。”
他举日本少棒训练的例子指,只要做好防护,冬训是“涨球”的好时机。在日本,校队教练会刻意加大冬训力度,这是培养年轻人意志品质的一种方式,也是棒球的魅力之一。他同样期待,两岸之间的棒球赛事能常态化地在更多季节举办。(完)
下一篇:山西电力全力应对雨雪冰冻天气